籃球鞋 · 評 – PG2 鞋評 / 加人工的藍領

2017 年推出的 PG 1,外形獨特、性能平均,加上大概 「100鎂」的價格 (更出現過半價) ,成為一眾男女球員恩物,走到街場總會發現好幾對。今年PG 2 換上較平實外形,能否承接上年性價比高的形勢,甚至再有突破?

 

Size Fit

 

鞋身設計是PG 2 與 PG 1 最大分別, PG 2 主以傳統鞋身配合鞋舌設計,穿著過程比PG 1方便得多;雖然屬於亞洲地區的 EP版本,但鞋身屬正常楦形。 假如前掌感到寛闊,亦可利用鞋帶控制前掌的 Dynamic Wings 以改善包覆効果,建議慣常尺碼已經相當合適。

 

Support

  

Support 是 PG 2 的亮點~

個人頗喜歡PG 2鞋身的設計,相比 PG 1 有明顯改善,而整對PG 2 支撐設計可分為三大焦點。

首先最顯眼有前掌 Dynamic Wings 設計,實質為兩組設於鞋身外的固定綁帶系統,藉由鞋帶去控制前掌位置的包覆及穩定効果,從而保留 PG系列的可調節前掌設計,及取代 PG 1 鞋面的襪套設計及魔術貼綁帶系統。

Dynamic Wings獨立設置於鞋身以外,作用為前掌鞋身提供額外的鎖定効果,例如在轉向時可發揮穩定及鎖定作用,令人在跳投過程及籃底下工作時感到較安心; 於相同位置的鞋身則具備彈性設計,能夠保留靈活度、亦能同時提供鎖定効果,類似的功能亦曾經於 Kyrie 3 上出現,屬於一款不錯的設計。

 

對比起 PG 1 的獨立綁帶系統,Dynamic Wings需要依賴鞋帶去控制,並非如 PG 1 相同可以隨時隨地輕鬆調校,包覆効果亦由貼身的襪套改為較傳統型的鞋身,這正是兩代PG的最大分別。至於兩款的設計哪一種較好? 視乎您的個人喜好;例如我個人偏好傳統的綁帶方式, PG 2 相對較合適; Dynamic Wings的設計能提供全面的前掌支撐効果,對於經常急停跳投及切入動作可發揮很大幫助,但必需注意前掌的鞋帶調校。至於著重前掌鎖定功能,PG 1 絕對屬首選。

 

PG 2第二個Support 焦點 – 中足的鞋帶扣。

於中足鞋身位置,設計師特別加設一組鞋帶扣於外層,以提供鞋帶調校選項,穿著者可因應自己雙腳的大細、厚度作出選擇;例如屬正常腳形,我會選用內層鞋帶口,令鞋身有較貼腳的効果。

外層的鞋帶扣比較適合配戴護具或扁平足的腳形,可改善鞋身內的壓迫感; 但要注意,外層的鞋帶扣只是簡單縫製,有機會因過度拉扯而出現耐用問題。

 

(兩款包覆視乎您的抉擇)

 

鞋筒是 PG 2 最大驚喜位。PG 2依然屬於一雙低筒鞋,但內靴特設相當飽滿隔綿層,足夠包覆著整雙後腳跟、提供承托効果。

 

當把 PG 1 與 PG 2 相比,PG 2 的鞋筒內靴就如比 PG 1 大一倍,正好是兩款內綿層分別; 兩款鞋筒內均有配置一片基本的 TPU 作為承托設計,而 PG 2內存有加厚綿層,對於包覆効果稍為優勝; 另外要注意, 內靴鞋筒比 PG 1 高,穿著時容易產先中筒包覆効果的錯覺,但現實中它僅僅是一對低筒籃球鞋……對足踝依然沒有充份保護。

假如喜歡後跟被完全包覆的効果,PG 2絕對可以提供。

 


 

Cushion

 

PG 2 推出時高調說明前掌配置 10 mm 厚 Zoom Air + Phylon中底, 比起 PG 1 Zoom Air 厚3-4mm, 甚至與 Air Jordan XX9-XXX 嘅 前掌 Zoom Air 厚度一樣, 但回彈効果竟然與 PG 1 相似。
緩震表現與 PG 1 相似,屬一般水平,後跟依舊無任何特別感受,不禁令人感到失望、缺乏驚喜……但究竟要怎樣的設計才有更好回彈感受?

設計與位置決定命運。

PG 2 與 PG 1 的Zoom Air 設計非常相似,外形一樣、只改變厚度以及減少中底內用料,附加輕微向外突出設計 。兩者 Zoom Air 都配置於前腳掌偏後位置,但真正穿著雙腳受壓位置集中於腳掌偏前至腳趾之間的屈曲位(例如急停、變速就最容易感受到),對於現時PG系列當中所用的設計之內,大概就只有Zoom Air 最前端位置才會受壓,好自然較難有明顯回彈力, 除非您的前腳掌受壓位置偏後至足弓附近。

 

AJ XXX Zoom Air 厚約 10 mm ,Zoom Air 屬內歛一類,但前掌回彈反應比 PG 2明顯;首先忘記中層 Flightspeed (Flighteplate) 配置,Zoom Air 前半部位置分比PG 系列更前,覆蓋位由腳趾之間屈曲位至前腳掌近足弓,當進行急停、變速會明顯感受到 Zoom Air 出現壓縮及回彈,相對Zoom Air 落差較大。或者會認為與 AJ XXX 比較對 PG 2 不公平,的確是; 但只要改變設計,相近的硬件配置也可擁有相同的回彈反應。

甚至聽過身邊有人認為 :PG 1 只有更加薄 Zoom Air,但 PG 1 的回彈反應竟比PG 2 較好?

設計上,PG 1 的Zoom Air比 PG2 較前,氣墊感也較明顯; 而 PG 1前掌中底的位置主要由鞋墊、 Phylon 中底、Zoom Air 及外底組成,能夠塑造出兩種不同密度的壓縮効果,並非如 PG 2 只有單純 Zoom Air 一種壓縮感受,腳感相對比較複雜,自然令穿著者有多一重感受;至於 PG 2 , 可能需要花些少時間去感受,以及為 Zoom Air 熱身。

 

 

Traction

 

PG 2 鞋底以Greg’s cymatic紋路設計,鞋紋相當細緻,室內抓地表現很出色,一般急停動作亦相當流暢。 可惜鞋紋屬高消耗型,前掌 (特別是Zoom Air 突起位置) 每一行細緻的鞋紋都相當突出,假設以這款透明底的 PG 2 於室外場地著用,相信不出 3 個月已磨平鞋紋。 假如認為換上耐用紋會否有改善? 相信並沒有很大分別,主因是鞋紋設計過於突出,單純物質改變始終難以影響整個設計; 耐用與抓地二選其一吧。

 

 

Switch on

 

 PG 2 在起動的反應需視乎鞋頭 Dynamic Wings 的包覆作用, 因PG 2 的中底厚度與普遍Nike 籃球鞋的厚度差不多 (前掌大概厚 16mm-18mm) ,前掌中底外形亦比較鈍,亦只有一般的貼地感,單純中底的設計對雙腳啟動反應未見有太大幫助。如想要有更好的啟動効果,必需好好調校及適應Dynamic Wings,藉由包覆加強雙腳的敏感度。

整雙 PG 2 給我印象是一種趨向後跟穩定的鞋款,啟動反應並非它的首要任務; 與 PG 1相比, PG 1強調前掌鎖定,趨向適合後衛型球員,兩者就如前置引擎與後置引擎區別。

 

PG 1 比 PG 2 鞋頭外形更尖更薄,對啟動、轉向較靈活。

 

 

 


 

Overall

 

一年前於 PG 1 推出時,我以「藍領」去形容,它似位勞動型球員;今年 PG 2 帶給我的印象就如位藍領員工得到輕微薪金調整了,老闆見它辛苦了一年,換您一張較好的坐墊啦 ! 職位呢? 依舊仍是一位「藍領」。
PG 2 整體變化不大,依舊維持 USD$110 較合理價格(比100鎂多10蚊),設計亦比較保守。它更加似 PG 1 的進化版,根據 PG 1 既定的設計去改善、提升,但嶄新設計、突破技術及觸目感欠奉 (除特別款式外……) , 沒有上一代PG 1 令人耳目一新之印象,整體表現依然保持平均水準。增磅之 Zoom Air 表現與中底緩震未見有大改善,唯一鞋筒設計比較吸引,因加厚了坐墊讓腳跟舒服些……設計令 PG 2 趨向較全面性為重點的一雙低筒鞋款(足踝支援一般),鞋身取消襪套設計,可以讓 PG 2 更加親民、適合更多腳形,但同時令它更像一雙前鋒或內線球員類形的鞋款 (感覺有少少似 KD 系列一類的鞋款) ,與 PG 1 比較就如兩款不同定位的鞋款。估計設計師們仍然在摸索市場對 PG 系列的反應與定位,我比較期待下一代有更清晰的定位。假如以有限預算作為目標,PG 2 依然屬於一對相當不錯的選擇。

 

Overall Performance ★★★☆☆ – 適合球員類型: Athletic
Size Fit ★★★★☆楦頭偏大 、整體有待改善
Support ★★★☆☆  為後跟 SUPPORT打造、可惜只是低筒
Cushion ★★★☆☆  中底: 8成熟至全熟之間肉眼扒
Traction ★★★★☆ 溫馴級、前掌鞋底耐磨度偏弱
Switch on ★★☆☆ 後置引擎式起步
CP ★★★★ 定價:$849 / USD110

 

測試資料:

鞋 款 :PG 2 Playstation
鞋 碼 : US 9.5
重 量 : US 9.5 402g / 14.2 oz (左腳)
主 要 技術 :鞋身前掌Dynamic Wings, 中足鞋帶扣選項, 前掌Zoom Air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